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古代科举之路第59节(1 / 2)





  然后毫不意外的走到了殊安寺,这一次,住持在寺庙里。

  对方正在抄写经文,住持看到秦遇笑了笑:“许久不见,秦小友变化许多。”

  然后目光落在小毛驴身上,“这小家伙倒是一如从前。”

  秦遇行了一个晚辈礼:“许久未来拜访,住持勿怪。”

  住持摆摆手,示意秦遇在他对面坐下,然后把纸笔给他。

  “所谓来得早,不如来得巧,小友字迹工整美观,可愿帮老衲一同抄写佛经。”

  秦遇颔首:“是晚生的荣幸。”

  秦遇这一抄就是两天,白天来,黄昏时走,那些经文从他脑子里略过,好像留下了痕迹,好像又什么都没留下。

  秦遇离去时,住持问他:“小友可有心得体会。”

  秦遇迟疑着摇了摇头。

  住持笑容不减,只对他道:“去吧。”

  秦遇骑着小毛驴走了,空了两天,他接下来几天的讲学挤到了一处,秦遇忙的昏天地暗,干脆就在县学留宿了。

  当把他手边的事忙完,才想起之前的青溪书院的题卷。

  他在县学有专门的屋子,窗外太阳慢慢向上爬,一看今天就是个好日子。

  他重新把题卷拿出来看了看,包括那时的回答,而今在看,只觉得哪哪儿都有纰漏。

  他磨了墨,笔尖浸透墨汁,下笔如有神助,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。

  当他把毛笔架在笔架上,拿起答纸,轻轻吹干墨迹,无论是字迹的流畅,还是行文的内容,他都感觉上佳。

  作答时,很奇怪的一种感觉,他好像什么都没想,都不知最后怎么答出来的,就跟在殊安寺抄经文时的状态差不多。

  而他答完这道题,前后也不过花费两刻钟不到的时间,堪称超常发挥。

  他再去看其他题,是一道史论,这个主要考察平时阅读量是否够宽,够广泛。

  秦遇发现这些题其实都暗含深意,有些间接考察品性,有些考察学问是否扎实,有些又考察平时是否死读书。

  其中有一道律法题,还涉及到了某地的风土人情,照本宣科的作答肯定不行,既要了解当地风俗,还要通晓人情世故。但读书人的要求更高一些,知世故可,却不能世故。

  秦遇一时间竟然分不清,这廖廖的十来道题,与乡试相比,到底谁更难一些。

  不过诗赋题很少,只有一道,也不算难。与其他题形成了鲜明对比,秦遇忍不住怀疑,是不是兰兄提前给青溪书院的夫子说过,他不擅长诗赋。

  他花费了半个时辰在草稿纸上做出来,最后检查一下,发现没什么问题,就誊抄到答纸上去了。

  当他把整套题卷做完,才惊觉外面的太阳有西斜的趋势,而他的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注:出自唐诗人孟郊的《寓言》

  第64章 直说

  秦遇把题卷和答卷收好,背上书箱出县学吃饭。

  次日,他一大早就把他的答卷和信件寄了出去。

  秦遇看着灰白的天空,心里有片刻的茫然,随后眼神重新坚定起来,不管如何,他已经尽全力了,其他的,交给天意吧。

  这边他把信送出去,另一边又收到了苏秀才的信,对方问他还回来府学念书否。

  秦遇敲了敲额头,他怎么把这茬忘了。

  他挑了一天空闲时间,去府学办理了退学,他已经想好了,就算青溪书院不要他,他到时候也要去郡城那边看看,他在府学里已经学不到什么了。

  苏秀才颇为遗憾,对他而言,秦遇真的是一位很好的同窗和友人,性格温和却不失原则,学问通透却不倨傲。

  以后他可能都很难再遇到这样的人了,苏秀才有些悲伤的想。

  县尊大人知晓了秦遇的做法,还把人叫过去询问了一番,秦遇当然没有蠢到实话实说,而是道他现在年轻,正是出去走走的好时机。

  秦遇以前经常听到一句话,叫做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

  其实这句话是单拎出来的,并不完整,后面还有一句“游必有方”。

  整段话联系起来的意思是,你去哪儿,一定要给家里人报信儿。而不是以孝顺的名义,把子女留在身边。

  县尊大人沉默了一会儿,最后还是没说什么,让秦遇回县学了。

  秦遇很喜欢跟教谕交流,可惜教谕太忙了,他们交流有限。

  他们曾经聊天时,教谕毫不掩饰对秦遇年轻的羡慕,还道自己若是年轻十多岁,肯定还会接着往上考,但现在他已经精力不济了。

  且不提沂溪县到京城的遥远路途,就是会试九天,一般人也吃不消,若是运气不好折在里面,那也只能自认倒霉。

  自己死了都还没啥,可家中老父老母,妻子,儿女又该如何。不能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。

  秦遇觉得教谕真的是一个好男人,虽然平时为人严肃,但事关家里人,对方方方面面都考虑的很周到,从而做出最好的方式取舍。

  不像那些戏文里,书生的形象就是千篇一律的薄情寡义,贪生怕死,自私自利,懦弱无用。

  随着天气愈发寒凉,秦遇在县学讲学的时间也到了,其他人都舍不得他,希望他能留下来。